12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项目学校验收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8〕52号)发布,经过公示,我校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员之一。
2010年3月,经过申报和评审,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培育学校,6月,初步拟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实施方案》,2012年1月12日,上传申报基本材料于教育部,9月21日,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三部门公布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名单,(教职成厅[2012]4号)我校名列其中,2013年4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人社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下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项目学校建设方案及任务书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3】11号),全国共341所(安徽15所)项目学校的建设方案及任务书通过评审复核,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名列其中。建设方案及任务书通过复核的第三批示范学校从2013年4月正式启动建设工作,至2015年4月结束后接受国家评审验收(后延迟至10月)。从2013年4月开始,学校正式开始项目任务的建设,历时两年半时间。
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会计专业等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和数字化校园、校园文化2个特色建设项目。总建设任务数67个,验收要点527个。项目预算总投入为1655万元,建设资金实际总投入2028万元,占预算总投入的122.54%。实际支出2028万元,支出率100%。
通过项目建设,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得以整体提升。取得的重要成绩如下:
1、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育人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通过党政班子联系年级、班级、教师全员育人导师、德育实践周、业余党校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思想素质大幅提升。两年获省“德能双优”表彰25人,文明风采国家级获奖3人,省级23人次。
2、基础条件更加完善。政府投资1.5亿元建设的新校区于2016年竣工,建校内实训室56个,设施完善,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两年的建设,新增、改造校内实训室29个,大型设备数增至43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1756万增至2753万元。
3、专业建设整体发展。围绕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三群带动,三层发展,三方培养”的专业建设整体发展思路,即以加工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和财经商贸类三个专业群为重点带动,立足骨干性、关联性和服务型专业三个发展层面,服务学生在应用型本科升学、高职自主招生和就业三个培养方向。
4、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校坚持“升学有路,就业有门”办学模式,2年来,通过技能大赛,获省级二、三等奖项22人次,市一、二、三等奖项55人次;2年来,通过对口高考升入二本院校93人,占参考人数的40.4%,专科录取率100%。
5、教学科研初现成效。教师承担课题研究并结题的规划课题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市级课题3个;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教师论文有18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有12篇论文获得市级奖励;教师参加教学比赛,有8人次获得国家级表彰,有50人次获得省市级表彰。
6、社会培训形成品牌。近2年来举办包括计算机应用、电焊、财会电算化、普通话等农民工技能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在职人员上岗和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及其他各类社会培训达5千人次左右,参与营运驾驶员继续教育培训近万人次。为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及各项技能鉴定年2500余人次。
此外,通过示范校建设,创新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形成了校企共育人才的格局;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编制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了一批优质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提高了教学效果;深化了办学模式改革,拓宽了办学渠道,增强了办学实力;建成了产学研训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保障了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探索了“教师三化”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打造了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推行了“一标、三格、四证”毕业生评价标准,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修订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规范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建成了数字化智能校园,提高了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形成了以“竹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营造了“虚心、有节、向上、坚韧、奉献”的育人环境。示范校项目建设还撬动了我校新校区建设,根本上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奠定扎实的硬件基础。(宣传中心:宁向辉)